【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得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得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指出清政府所谓“立宪”的实质目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 时间及设定 |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 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
欧洲胜利纪念日 |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
材料二
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李良玉《正确的历史观念与完整的历史书写——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研究变化的原因。并说明中国设立的两个纪念日的意义。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