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美国独立后,各大城市的市议会开始选举市长,但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的决定,许多行政部门的首长不对市长而是对议会负责;同时,城市权力还受到州议会的掣肘,造成城市管理的极大混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事务如教育、警察、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由原来私人公司承担的这些责任转移到市政府肩上,带来了城市功能和财政支出的扩张。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老板(城市中的职业政治家)乘机弄权,效率低下;有人指出:“即使不是所有的老板都生财有道,但到死身无分文的也没几个。”市政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各州陆续制定城市宪章,废除了州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警察、公园和其他一些机构的人事任命权,实现了城市自治。在城市内部,到19世纪未,许多市议会“丧失了预算以外的所有拨款权力”,市政服务的其他权力也转到市长手中,以市长为代表的行政力量逐渐成为与老板集团所控制的(市)议会相抗衡的力量。改革派倡导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如选民登记、全市大选和非竞选举,以削弱老板集团对市政的控制与渗透。改革派还改革市政机构,按照商业管理原则运行政府,任用专家治理城市。然而,城市治理毕竟不是企业管理,为了效率而不顾政策的社会效果,危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据钱乘旦总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影响。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B.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认为:“历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与其持相近观点的史学著作是
A. 《史通》
B. 《资治通鉴》
C. 《文史通义》
D. 《中国史叙论》
下列属于华盛顿和拿破仑共同点的是
①指挥军队打击外敌
②两度成为国家领导人
③参与国家法律制定
④摧垮外国的封建势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加试题】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甘地一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但1942年3月,丘吉尔却派出使者与甘地商谈印度战后自治的问题。丘吉尔转变态度的直接目的是
A.缓解英国单独对抗德国的困难
B.抵御日军在东南亚的疯狂扩张
C.平息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
D.利用教派矛盾对印度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