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欧洲流行“中国风” 材料一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在...

欧洲流行“中国风”

材料一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在社会生活上广泛流行“中国风”,甚至在18世纪的第一个元旦,法国宫廷采用了中国人的节日庆祝形式。

材料二

在伏尔泰眼中中国人具有“最完美的道德”。他还用中国的年代学、历史纪年,驳倒了《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按《旧约》圣经记载推算出上帝创世年代为公元前3761年,而中国历史的可靠记录已有5000多年了。

﹣﹣摘自《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问题:

(1)当时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的前提是什么?

(2)列举当时欧洲社会广泛流行“中国风”的主要表现。

(3)“18世纪的第一个元旦,法国宫廷采用中国人的节日庆祝形式”,从中可透视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4)从史学研究看,对“上帝创世”年代和“中国历史的可靠记录”的推算主要存在怎样的局限?

(5)请从历史视角解释上述两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1)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东学西传. (2)物质:瓷器、茶叶、丝绸;思想:儒家学说等.艺术:书法、绘画、园林等. (3)中国文化已影响到法国上层社会(法国统治阶层接受和仰慕中国文化);也可以透视到西欧主流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4)推算“上帝创世”和“中国历史的可靠记录”,所依据的《旧约》和中国早期的历史资料,多是神话或传说资料,其证史价值不足全信,因此其结论也不可靠. (5)材料一可以看作是历史背景,材料二是生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们的认识.伏尔泰的思想观点是在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流行中国风的社会大背景下,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当然伏尔泰的观点也会进一步推动欧洲的“中国热”和发展.从两则材料关系中,也可以体现出人的认识和社会存在间的辩证关系.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东学西传等方面回答当时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的前提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二“中国人具有‘最完美的道德’。他还用中国的年代学、历史纪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瓷器、茶叶、丝绸、儒家学说、艺术等方面列举当时欧洲社会广泛流行“中国风”的主要表现。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宫廷采用中国人的节日庆祝形式,这说明法国统治阶层接受和仰慕中国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据材料二“按《旧约》圣经记载推算出上帝创世年代为公元前3761年,而中国历史的可靠记录已有5000多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旧约》和中国早期的历史资料的证史价值的角度回答这些推算主要存在怎样的局限。 (5)本题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背景、人们的认识的角度解释上述两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或者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加以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犁牛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81年

隋朝建立,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用曲辕犁

607年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584~605年

隋朝开通大运河

唐朝

火药用于军事,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

理学产生,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使用交子

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反君主专制思想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地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光秃秃的样子),而百姓有余材也。”

一一《荀子·王制》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一《老子》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

——《淮南子·说山训》

“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唐律疏议·杂律》

材料二

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材料四

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

——据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环保思想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简要说明发达国家在改善全球环境方而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

美国独立后,各大城市的市议会开始选举市长,但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的决定,许多行政部门的首长不对市长而是对议会负责;同时,城市权力还受到州议会的掣肘,造成城市管理的极大混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事务如教育、警察、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由原来私人公司承担的这些责任转移到市政府肩上,带来了城市功能和财政支出的扩张。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老板(城市中的职业政治家)乘机弄权,效率低下;有人指出:“即使不是所有的老板都生财有道,但到死身无分文的也没几个。”市政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各州陆续制定城市宪章,废除了州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警察、公园和其他一些机构的人事任命权,实现了城市自治。在城市内部,到19世纪未,许多市议会“丧失了预算以外的所有拨款权力”,市政服务的其他权力也转到市长手中,以市长为代表的行政力量逐渐成为与老板集团所控制的(市)议会相抗衡的力量。改革派倡导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如选民登记、全市大选和非竞选举,以削弱老板集团对市政的控制与渗透。改革派还改革市政机构,按照商业管理原则运行政府,任用专家治理城市。然而,城市治理毕竟不是企业管理,为了效率而不顾政策的社会效果,危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据钱乘旦总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