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1996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2004年,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到2004年,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

——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

 

(1)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 时代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 (2)特点:灵活性或渐进性;自主自愿。 经验: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加强国际区域积经济合作;尊重国家差异循序渐进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互相提供技术援助……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再据材料一“1955年……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极格局、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是渐进性和自愿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材料一二即可从自主原则、合作趋势等方面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本题第一问难度较低,只需结合万隆会议相关知识即可作答;第二问的“特点”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不具备对材料的高度归纳能力,很难答出“灵活性或渐进性”,故应该多加训练和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伏尔泰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十二铜表法》灵活使用,重视调节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查看答案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查看答案

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

国家

礼单

英国

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中国

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

 

两份礼单反映了英、中两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差异是

A. 英国轻工业发展快,中国农业高度发达

B. 英国军事工业发达,中国手工业繁荣

C. 英国天文成就突出,中国市民生活丰富

D. 英国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处在农耕社会

 

查看答案

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B.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查看答案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刘知己“三长”说的基础上提出“史德”,其标准是

A. 史学家应该要有叙述史事的能力

B. 史学家要对统治者负责

C. 史学家应具备职业道德心术端正

D. 史学家应该对时代负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