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全球化的关键词是“交往”,它包括了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1:全球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时空要素方面。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比较有限。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进程由此开始。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使得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加紧侵略扩张,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人类迎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总之,全球化主要体现在随着时代进步,世界在空间范围上横向联系的不断加强。 示例2: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内在动因的推动。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开始于15、16世纪之交的新航路开辟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为满足资本、原料、市场等方面的需求,以葡、西为代表的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商贸往来、殖民扩张等方式将原本分散的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推动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因此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推动资本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出于发展的需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人类迎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总之,资本主义及各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近代以来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因,推动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示例3:全球化内容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内容要素相关史实:经济全球化,即全球分工与交流,主要表现为欧洲国家以工业生产为主,亚非拉国家主要为原料供应,全球经济联系密切等;政治全球化,即民主政治.代议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等;文化全球化,表现为启蒙思想对美洲、亚洲等影响,或西学东渐,或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利用等。(以上任选一个角度,史实充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示例4:形式要素相关史实:侵略与战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如欧洲的殖民侵略等;主动的融入全球化,如中国对外开放等;国际组织的推动,如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略) 示例5:要素相关史实:造船技术改进、罗盘针应用等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世界交流;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应用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推动世界各地区的进一步联系。(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略) 【解析】材料认为全球化包括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要求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据此可以确定论题:全球化进程在时空要素方面的表现、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内在动因的推动、全球化的内容、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全球化进程中技术的作用。任意确定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如确定论题“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内在动因的推动”,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全球化进程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等因素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及各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近代以来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因,推动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也可确定其他论题,再根据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论证。总体来说,论述过程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杨广(隋炀帝)称帝后,认为西京军事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政治上“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南服遐远,东夏殷大”。而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犄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于是,杨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的实际地位和功能远超其名,起到了实际首都的作用。

——摘编自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

材料二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近岁西山崩裂,屡年大水,城垣隳圮,闾阎房屋,倾坏无数。甚者太和正门、祈年法殿无故而灾,疑其地气当已泄尽。王者顺天,革故鼎新,当应天命,谓宜舍燕蓟之旧京,宅长安为行在。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只有“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辅以富国政策,才能力挽狂澜。

——摘编自柳青《晚清维新派迁都思想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和康有为主张迁都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迁都的依据,并据此对其迁都主张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 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 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 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 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查看答案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查看答案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成为偕主的台阶。”据此可知雅典

A. 用民主方式对待民主的敌人    B. 城邦体制下人们心胸狭窄

C. 开启了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    D. 官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