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全球化的关键词是“交往”,它包括了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杨广(隋炀帝)称帝后,认为西京军事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政治上“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南服遐远,东夏殷大”。而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犄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于是,杨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的实际地位和功能远超其名,起到了实际首都的作用。
——摘编自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
材料二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近岁西山崩裂,屡年大水,城垣隳圮,闾阎房屋,倾坏无数。甚者太和正门、祈年法殿无故而灾,疑其地气当已泄尽。王者顺天,革故鼎新,当应天命,谓宜舍燕蓟之旧京,宅长安为行在。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只有“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辅以富国政策,才能力挽狂澜。
——摘编自柳青《晚清维新派迁都思想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和康有为主张迁都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迁都的依据,并据此对其迁都主张进行评价。
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 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 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 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 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