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轴心时代”的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64~192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古波斯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古波斯有索罗亚斯特,等等,形成了不同文化传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轴心时代’思想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沿袭明制,国子监为中央最高学府。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各省的府州县郡都设立有官学,府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旨,并各有训导为福。从嘉庆道光以后,太学乃衰。正轨的现代型学校,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后经戊戌政变、拳匪之乱,使教育革新计划一度中断。后成立学部,乃订立新学制,于全国普设现代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始,正式裁国子监、停科举,而以京师大学堂代“太学”、“现代教育”代“旧式教育”矣。
一一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科二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直接与杜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据《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六卷》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旧式教育”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以来“现代教育”取代“旧式教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时期相比,15~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下图反映了当前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形成图中抛物线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
B. 世界多极化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C. 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影响
D. 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业的结果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A.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最终形成 B. 降低了政党政治运行的效率
C. 不利于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 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实质合理性。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法的
A.开放性
B.公正性
C.权威性
D.无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