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日本制定“适应时局的对中国谋略”,提出“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日本执行“以华制华”策略
C. 日本遭受敌后根据地沉重打击 D. 日本执行速战速决战略
19世纪70年代,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在《大公报》常可看到“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之类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 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 西餐逐渐受部分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D. 吃西餐成为中国饮食习俗的重要部分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 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 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 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下表为“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表”,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59 |
A. 理学取得正统地位 B. 商品经济促进思想繁荣
C. 教育事业篷勃发展 D. 思想控制日益强化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唐代以后,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说明
A. 君权高度集中 B. 民族融合加强 C. 商品经济活跃 D. 理学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