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逢甲(1864-1912),晚清诗人。祖籍嘉应镇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逢甲(1864-1912),晚清诗人。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燕岭),生于台湾苗栗县。曾联合台绅倡导自救,率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失败后内渡,创作名篇《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的早期作品主张“天然”,反对人工的刻意雕琢,诗境明朗直白,质朴自然。内渡后,推崇、学习杜诗,曾说“平生我愧杜工部”“杜陵乐府更老成”。南宋诗人陆游对丘逢甲影响极大。他在《以摄影心太平草庐图移写纸本》中说:“吾生于放翁,所遭百不同。同者惟此心,天或哀吾穷。”丘逢甲还“以文为诗”,以散文化的句式摆脱旧格律的束缚,知《嗟哉行》一诗长短有致,读来抑扬顿挫,郎朗上口。新思想和新知识在丘逢甲的诗歌中也有所反应,例如“电轮”“民主”和“殖民”等。

——摘编自杨倩《浅谈丘逢甲诗歌的艺术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丘逢甲诗歌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逢甲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诗歌的时代价值。

 

(1)艺术特点: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而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慷慨苍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2)原因:甲午战败,割让台湾,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继承中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时代价值:丘逢甲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鼓舞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为完成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解析】(1)由“失败后内渡,创作名篇《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以概括出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丘逢甲的早期作品主张“天然”,反对人工的刻意雕琢,诗境明朗直白,质朴自然。”可以概括出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由““吾生于放翁,所遭百不同。同者惟此心,天或哀吾穷。”可以分析出慷慨苍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由“丘逢甲还“以文为诗”,以散文化的句式摆脱旧格律的束缚,知《嗟哉行》一诗长短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新思想和新知识在丘逢甲的诗歌中也有所反应,例如“电轮”“民主”和“殖民”等。”可以分析出其表现手法丰富多变。 (2)由“失败后内渡,创作名篇《春愁》”可以分析出甲午战败,割让台湾,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内渡后,推崇、学习杜诗,曾说“平生我愧杜工部”“杜陵乐府更老成”。南宋诗人陆游对丘逢甲影响也很大。”可以分析出继承中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由“新思想和新知识在丘逢甲的诗歌中也有所反应,例如“电轮”“民主”和“殖民”等。”可以概括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对其有影响。第二问的时代价值从其爱国主义精神对今天的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影响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承秦制,但也颇多创新。在中央军事领导体制上,中央警卫部队的领导机构从中央军事机构中独立出来并与中央的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起直接对皇帝负责。汉代在轮台等地设置使者校尉、在西城地区设置西城都护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汉朝军队中统辖军队的大将军一般不常设,战时由皇帝任命,为最高军事指挥。另选派列将军分领各路兵马,大将军和列将军在战时自有一套指挥机构,称为莫府,其成员由将军自选而皇帝批准。

西汉的兵役制度以普通征兵制为主,武帝时出现了募兵制、谪兵制。国家正式募兵开始于汉武帝,所募之兵多为精心挑选的骁勇善战之士,由他们组成特种部队来保卫禁地。作为征兵制补充,由汉高祖开始视具体情况实行谪兵制,即征发罪人为兵,犯罪之人急于树战功来改变社会地位,所以向来凶悍亡命,作战颇为骁勇。

——摘编自张朝阳《从铁马车师到八旗绿营——中国古代兵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兵制的创新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比较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处来词,提取两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伦敦人口激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先后爆发了多次瘟疫,王室开始管理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1580年,伊丽莎白一世发布了第一条全面禁止伦敦所有新建筑的文告,禁止在伦敦市和伦敦城门3英里以内的新地基上建造房屋,以及禁止房主把房屋隔成小间接纳房客,还要求强行拆除非法建筑。1593年议会立法,支持1580年文告的决议。詹姆士一世继位后,多次发布文告要求禁止新建房屋的正面使用木料,规定任何新建筑都必须是砖石结构,街道两旁的房屋应该整齐划一,对新建筑的工程和内部装饰制定详细的标准,对于违反文告者,王室来取了拆除房屋和罚款的惩罚措施。

——摘编自何洪涛、刘玉君《近代早期英国王室对伦敦城市建筑的管理》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英国政府开展了一场“新城运动”。1946年,政府通过了“新城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新城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6年到1950年,共建了14个新城,从内向外分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和郊区绿带。第二阶段是从1950年到1964年,这一时期多是采用先发展新城经济以增加对人口新引力的做法。大力吸收工业企业进入新城,并向迁入的人口提供住房等优惠,该阶段新城在改善公共交通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建立公交专用道。第三阶段是从1964年到70年代后期,此时开始建设一些具有中等规模的新城,城市布局井井有条,尽量未用新技术、材料和设备,并充分考虑了节能问题和人的需要。70年代后期,英国的主要城市都出砚了不同程度的衰败,1980年,政府宣布现存的新城委员会和开发公司至90年代时期全部解散,以后任何新城扩展项目政府不予货款,只由私人投资来进行。“新城运动”在英国逐渐走向终结。

——摘编自赵煦《英国“新城运动”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城市建筑管理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城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A. 《唐璜》    B. 《战争与和平》    C. 《巴黎圣母院》    D. 《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