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A. 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 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 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 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 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西汉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又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这说明汉代法律
A. 体现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B. 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C. 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 D. 执行中特别关注公平公正
《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这反映了
A. 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 B. 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C. 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D. 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材料二1895年清日马关媾和谈判,下面是李鸿章在与伊藤博文会谈中的两段话。“余认为此次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余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甲午纪念版)
(1)概括材料一、二中李鸿章的日本观。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以旧军队为基础自发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它的领导人物大多数都是一些旧军官,部队成分比较复杂,有的组织纪律不严,往往抗敌不足,扰民有余。义勇军人数最多时曾达三十余万,活动几遍于东北全境。但为时仅年余,先后失败。尽管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政策,东北义勇军在装备、训练各方面相形见拙的情势之下,仍然不顾一切,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相拼,这种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敬佩的
——郝银侠《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之原因分析》
材料二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