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这说明
A. 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 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 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 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下表反映的是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沿海地区
时期 | 迁出 | 他乡种田 | 城镇做工成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A. 传统农业衰落,近代农业兴起 B.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民众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嘉庆年间(1796-1820)两广总督百龄说:“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督给照。……如感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关于材料中的“买办”认识准确的是
A. 对政府依附性很强并受其掌控 B. 服务外商体现半殖民地化色彩
C. 近代服务于外商的贸易中介人 D. 帮助政府监督外商行为的官商
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A. 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 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 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 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 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西汉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又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这说明汉代法律
A. 体现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B. 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C. 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 D. 执行中特别关注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