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
材料二农业和土地问题也一直受到近代学者的关注。粱启超和孙中山曾针对土地国有化问题展开辩论。张謇在振兴农业的方案中提到“荒之地,听绅民招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
同时还提出“棉铁主义”,认为“今日中国为奖励纺织计.根本计划,必先奖励植棉”。民国初年,担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则提出,设立农业金融机构“以辅助农民之资力”,设立教育机构“以增长农民之知识”,甚至提出为发展农业可以“酌量输入外资”。针对南方水灾频繁,宋教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源地之山林滥伐”、“沿江沿湖土地之开垦”等人为因素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
——摘编自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
美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44.16%增加到l980年的68.7%,大大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总和。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 B. 社会各种需求的不断增加
C. 政府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D.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发展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贵任内阁制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每个人“应得的部分”在罗马法里就表述为“权利”。材料旨在强调罗马法
A. 规范公民行为的职能 B. 捍卫公民个人的权利
C. 侧重法治的整体框架 D. 蕴含自由平等的理念
一五计划后,在市级政府中设有机械工业局、轻工业局、纺织局等经济部门,同时在市党委机构中也相应地设有工业部,实行对口领导。这反映了
A. 生产资料实现了优化配置 B. 政府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
C. 经济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 D. 经济工作的错误被逐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