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广义上的考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考试制度、考试晚念和行为等方面在内的“考试文化”。中国古代繁荣的农耕经济为考试提供了物质基础。小农经济孕育了务实中庸的思维模式、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指引着知识分子参与到考试中来,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又使大规模考试成为了可能。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更是因其蕴含的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被欧美国家广泛借鉴,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念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观点一: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促进百家争鸣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学的世俗化,平民化,如唐传奇、宋词、话本、元曲、小说,市民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推动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使传统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观点二:政治制度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候争霸,分封、宗法、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政治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董仲舒融合儒、法、道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如“大一统”、“君权神授”等思思),说明政治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促使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 观点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四大发明的西传,促进了西方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火药的使用为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重要条件。 科举制蕴含着公平公正的精神,为近代西方文官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被西方启蒙思想家当做攻击君主专制的理论武器,为西方近代民主思思的发展提供借鉴。 瓷器、丝绸等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传入西方,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杜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是一道非常综合的题目,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本文的论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看似是只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关就可以,实则不是。材料给的内容特别提示了我们大体的主要方向。题干中材料给出的是经济作为物质基础的作用以及政治环境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随意的讨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

材料二农业和土地问题也一直受到近代学者的关注。粱启超和孙中山曾针对土地国有化问题展开辩论。张謇在振兴农业的方案中提到“荒之地,听绅民招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

同时还提出“棉铁主义”,认为“今日中国为奖励纺织计.根本计划,必先奖励植棉”。民国初年,担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则提出,设立农业金融机构“以辅助农民之资力”,设立教育机构“以增长农民之知识”,甚至提出为发展农业可以“酌量输入外资”。针对南方水灾频繁,宋教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源地之山林滥伐”、“沿江沿湖土地之开垦”等人为因素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

——摘编自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美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44.16%增加到l980年的68.7%,大大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总和。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    B. 社会各种需求的不断增加

C. 政府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D.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发展

 

查看答案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查看答案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贵任内阁制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查看答案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每个人“应得的部分”在罗马法里就表述为“权利”。材料旨在强调罗马法

A. 规范公民行为的职能    B. 捍卫公民个人的权利

C. 侧重法治的整体框架    D. 蕴含自由平等的理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