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
A. 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 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 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 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 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 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 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 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 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 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 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
17世纪末,印度的棉纺织品曾一度占据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相关贸易份额。至19世纪50年代,孟买的买办商人开始了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历史。在这些工厂中,由印资开办或控制的占绝大多数。在英国的世界市场贸易霸权和枪炮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的保护下,印棉得以大量出口中国。但孟买的工厂主们同时也要把价钱压到最低以抵御来自曼彻斯特的压力,才能得以保存它的一席之地。
——周娜《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工业化的起步》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印度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