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全球化的关键词是“交往”,它包括了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据统计,到1993年,联合国已向十多个国家派驻维和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联柬机构(联合国托管柬埔寨)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这从侧面说明了
A. 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 B. 冷战后联合国已具有绝对权威
C.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主权危机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
A. 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 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 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