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全球化的关键词是“交往”,它包括了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1:全球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时空要素方面。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比较有限。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进程由此开始。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使得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加紧侵略扩张,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人类迎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总之,全球化主要体现在随着时代进步,世界在空间范围上横向联系的不断加强。 示例2: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内在动因的推动。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开始于15、16世纪之交的新航路开辟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为满足资本、原料、市场等方面的需求,以葡、西为代表的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商贸往来、殖民扩张等方式将原本分散的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推动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因此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推动资本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出于发展的需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人类迎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总之,资本主义及各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近代以来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因,推动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示例3:全球化内容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内容要素相关史实:经济全球化,即全球分工与交流,主要表现为欧洲国家以工业生产为主,亚非拉国家主要为原料供应,全球经济联系密切等;政治全球化,即民主政治.代议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等;文化全球化,表现为启蒙思想对美洲、亚洲等影响,或西学东渐,或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利用等。(以上任选一个角度,史实充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示例4:形式要素相关史实:侵略与战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如欧洲的殖民侵略等;主动的融入全球化,如中国对外开放等;国际组织的推动,如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略) 示例5:要素相关史实:造船技术改进、罗盘针应用等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世界交流;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应用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推动世界各地区的进一步联系。(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略) 【解析】材料认为全球化包括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要求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据此可以确定论题:全球化进程在时空要素方面的表现、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内在动因的推动、全球化的内容、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全球化进程中技术的作用。任意确定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如确定论题“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内在动因的推动”,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全球化进程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等因素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及各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近代以来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因,推动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也可确定其他论题,再根据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论证。总体来说,论述过程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据统计,到1993年,联合国已向十多个国家派驻维和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联柬机构(联合国托管柬埔寨)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这从侧面说明了

A. 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    B. 冷战后联合国已具有绝对权威

C.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主权危机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查看答案

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

A. 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 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 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查看答案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查看答案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