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正确认识经济形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治理药方》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视角分析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的供给学派的不同点。(要求:明确选择的角度,阐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视角一:两者的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西方供给学派的背景是美国经济于20世纪70、80年代突发的“滞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是中国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的中长期增长和结构调整遇到的瓶颈制约。 视角二:两者的理论底色不同 西方供给学派的这些理论主张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主义向国际垄断主义转变的发展趋势,迎合和维护了当时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来源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更加注重研究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 视角三:两者的路径不同 西方供给学派的改革路径是通过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生产的干预,从而实现后危机时代下资本积累的恢复与重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是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双重作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掌握时事动态,加以对比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1)视角一主要对比的是经济背景,西方供给学派的背景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于20世纪70、80年代突发的“滞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是中国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的中长期增长和结构调整遇到的瓶颈制约。(2)视角二主要对比两者的本质,西方供给学派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来源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行探索。(3)视角三主要对比的是两者所用手段,西方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生产的干预,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 时间的不断更替

C.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 国际关系的变革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查看答案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