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 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 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高等师范演讲。他说:“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该讲话说明孙中山
A. 反对封建土地制度 B. 认识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
C. 要求平分地主土地 D. 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B.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C.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D.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A. 造就了积极人世的文化倾向 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 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 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雍正五年(1727年),清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 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
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