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A. 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 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 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 推动决策权的转移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皆入士流的《姓氏录》。并首创“殿试”、“武举”,号召百姓及百官如有才能者,可以自荐或荐人,并派出十道巡抚使,引荐地方人才。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她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佛教中有“化身”、“化佛”、女王执政的说法,于是法明和尚秉承武则天的旨意,编撰《大云经》,经里说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应作人世之主,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她下令将《大云经》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
——摘编自胡戟《正史中的武则天》、王建华《武则天长期执政原因浅析》
材料二(武则天)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
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
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
——明代李贽《藏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武则天的执政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和李贽对武则天不同评价的原因。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6月,法国投降,建立维希政权。法国拥有当时世界排名第四的海军舰队,仅次于英国、意大利和日本。因此,英国要防范法国精良的舰船落入德军手中,只能劝法国海军主动投降英国,或是在与德国决战之前,先和自己曾经的盟友进行海战。1940年7月2日,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英国将遵照国王陛下的命令,采取一切必要的力量来阻止法国舰船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法国分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让苏尔给的书面答复是:法国战舰绝不会落入德国和意大利手中,而武力行动必然遭到武力应对。7月3号下午5点英国向法国海军开火,奥兰港内的法国舰队全军覆没。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这之前,大家对我还有所保留。然而,现在所有人都融入了一片庄严而热烈的和谐之中,这对这个国家影响深远。这就是那个让许多人不做指望的英国,这就是那个许多陌生人认为应该即将投降的英国,现在这个英国冷酷无情地打击了她昨日最亲爱的战友,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毫无争议的制海权囊入自己麾下。它清晰地证明了英国内阁无所畏惧,无可阻挡。”《纽约时报》评论:“英国政府最终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哪怕对其前盟军舰船开火的命令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它至少也消除了人们对英国坚持抗战决心的最后一丝怀疑。”美国几周后给英国皇家海军支援了50艘驱逐舰。接下来几个月里,美国大幅度增加了其对英国的金融和工业支持。
——摘编自《丘吉尔回忆录》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奥兰海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奥兰海战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世界历史进行分类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历史过程进行时序上的划分即分期。划分的标准是:以那些对世界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并导致世界历史出现质变的事件为界,把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彼此衔接但又不同的段落,借以说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以深化人们对漫长历史过程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史学界还不能在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上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不过,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依据;
2.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为依据;
3.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为依据。
依据材料中关于历史分期的标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进行划分并予以说明。
(要求:可选择材料中的观点,也可另有观点,观点明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史论结合。)
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 河南 | 河北 | 陕西 | 山东 | 山西 | 甘肃 | 江苏 | 湖北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西汉 | 11 | 4 | 7 | 12 | 1 | 1 | 7 |
|
|
|
|
|
唐 | 63 | 49 | 67 | 21 | 44 | 27 | 20 | 10 |
|
|
|
|
两宋 | 20 | 8 | 2 | 8 | 4 |
| 8 | 2 | 19 | 8 | 15 | 14 |
明 | 7 | 9 | 2 | 8 | 4 |
| 15 | 7 | 19 | 6 | 10 | 12 |
材料二
|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
西汉 | 咸阳(4)、沛县(7) |
唐朝
|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
两宋 |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
明 | 晋江(6)、余姚(3)、湖州(3) |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