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巩固皇权,故D正确。权力相互制约不利于大幅提高行政效率,故A排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存在,不可能解决,故B排除。两者都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巩固皇权,不是限制皇权,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朝议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合计有2373个县以上行政建制。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翁礼华《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人类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如图所示: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关气候与人类历史关系的信息,并作简要论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民国初年,边疆问题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诸多原因,无暇筹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注意边疆问题。为实现边疆的内地化,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些列经济政策,如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以此来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治边政策相比,国民政府的治边政策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堪称是上世纪最独特而又大胆的试验。尽管其间利弊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其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至少昭示了:两个互相排斥的肌体,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接纳对方的可能性。”该评论最可能是针对

A.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C. 南北战争维护统一    D. “宁汉合流”的实现

 

查看答案

《共产党宣言》在清未民初曾被传教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和追求真理的进步知识分子等五类人翻译传播,但并未由此掀起和形成时代的思潮和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 翻译者自身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B. 翻译者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C.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实质性改变    D. 翻译者本身脱离了下层的民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