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 限制贵族滥用私权
C.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D.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文帝诏令朝廷大臣推举贤良文士,晁错是被推举者之一。晁错在《举贤良对策》和《言太子知术数疏》两篇政论文中,根据历史经验和朝廷面临的形式,论述了发挥朝廷的威力,打击分裂势力的问题,为加强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式器。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晁错还较为系统的论述了选拔人才的意义和标准。他指出,古代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在于他们善于选择贤臣以辅助自己。
汉景帝即位,提拔晁错为内使。晁错向汉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汉景帝将晁错的建议交给公卿、列候和宗室讨论。对晁错的建议,诸侯“喧哗”。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声称诛伐晁错。晁错最终被斩于东市。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晃错得到重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晃错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7年8月,日本政府命石井菊太郎率团访美,美国国务卿蓝辛与石井举行了12次会谈,主要议题是中国问题。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于11月互换照会,主要内容是:一、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相接壤的地区享有特珠利益;二、美、日两国无意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就是《蓝辛——石井协定》。1922年,美国政府提出《蓝辛——石井协定》与《九国公约》原则不符,要求废止协定。日本无可奈何,只好同意,1923年4月,两国通过正式换文取消了该协定。
——摘编自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辛——石井协定》被废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蓝辛——石井协定》的签订和废止反映的美日在东亚竟争态势的变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燕京,辽为燕京析津府,是汉人的聚居地。金太宗时,右副元帅府驻宁于此地,下设燕京枢密院。此后燕京成为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发达的京府。海陵王完颜亮巩固皇位之后,决心迁都燕京。在大多数汉官的支特下,海陵王于1151年4月.诏迁都燕京,命画工仿照宋都开封城的形制绘制燕京宫阙图样。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153年,海陵王抵达燕京,首次采用汉家礼仪,乘玉辂,服兖冕,用黄麾杖,诏改燕京为中都。之后,海陵王“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有对原来升有王爵的贵族一律削封。
——摘编自责风岐《金海陵王改革与迁都燕京》
(l)根据材料,概括海陵王迁都燕京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陵王迁都燕京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城的城市化、政治领城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按照钱秉旦先生的划分,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一15世纪),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农业文明不断瓦解;
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起动阶段(l6-18世纪),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一个“现代”世界出现了;
第三阶段: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两百年发展的欧洲终于迎来了成熟的现代社会;
第四阶段: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中期后),世界在破坏和重建中进步着;
第五阶段:现代社会的新转型阶段(二战后),从二战结束起,一个“后现代”社会正在形成。
——据钱秉旦《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进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请以一个国家为例,概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3年.皇帝作出指示,“此次英吉利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一进谕令称吗噶尔尼使团应得到适当的礼遇和较好的款待。另一道上谕重申,应适当地、不卑不亢地接待该贡使,以显示天朝的怀柔之恩。朝廷每天拨出5000两的慷慨救项来照料使团前往北京,而在使团逗留京城期间,则每天拨款1500两作为款待食用。
材料二在鸦片战争前,钦差大臣林则徐曾请美国传教士伯驾翻译了瓦秦尔的《国际法》中的三个章节,但还没有《国际法》的全译本。不懂国际法致使早期中国的谈判者犯了许多大错误:他们在关税自主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上拼死相争。美国传教士兼教育家丁韪良认为中国急需外交指南,决心翻译一部国际法著作。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他开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希望以此表明,有一些约束西洋人的国际关系原则,也希望他的译本能促使不信任基督的中国政府承认基督教的精神。急于了解西洋外交的恭亲王,很急切的想知道国际法。在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帮助下,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了总理衙门。
——以上材料均编自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礼遇马格尔尼使团的目的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引进国际法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清廷外交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