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 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

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D 【解析】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同治四年(1865)初,中亚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勾结英国和俄国,入侵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并建立反动政权。李鸿章提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的谬论。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英国以“调停”为名强调阿古柏“作为属国,只隶版图,不必朝贡”。他义正词严地向总理衙门表示:阿古柏“为我必讨之贼”,“非他人所参与”,亦“无须英人代为过虑也”。针对俄国用不平等条约交换伊犁的企图,左宗棠也接连上书,痛陈此约的危害。并于光绪六年(1880)二月,武力收复了伊犁。虽然迫于朝命调回北京,但他在伊犁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对曾纪泽的谈判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迫使贪婪成性的俄国不得不将部分领土归还中国。在进军新疆的过程中,他多次向清廷陈述新疆建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省的具体方案。光绪十年(1884),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在新疆期间,左宗棠还重视屯田开荒,安置难民;推广蚕桑事业,发展地方经济;修筑道路,便利交通。此外,他还在光绪六年(1880)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希望利用西北盛产的羊毛与外国输入的毛织物竞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收复和管理新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措施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并在外交政策方面制定了“和平的新结构”的总构想和总战略。

1969年,尼克松给国会的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宣布:“国际关系中的战后时期已经开始。”

1969年,尼克松说:“我感到美苏关系可能会是决定我的政府任期的之内和之后世界能否生活在和平中最重要的国家关系。”

1969年,尼克松说:“把越南共和国放弃给共产党人……将使我们在寻求牢固、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努力中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1969年,尼克松说:“美国对亚洲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着力对付中国这个现实……我们显然不能把中国永远留在世界各国大家庭之外。”

1971年,尼克松对《时代》周刊记者说:“如果美国、欧洲、苏联、中国、日本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互相作对,从而形成一个稳妥的均势,那么我想世界会更安全、也更美好。”

——摘编自【美】丹·考德维尔《论美苏关系——1947年至尼克松、基辛格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尼克松“和平的新结构”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查看答案

【厉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l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从偏处东北一隅的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性的政权,并定都北京。清代在继承明代“治河保清”国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黄河、运河的综合治理。明代的河工体制为清代所继承,但随着国家的安定以及河道形势与治河目的的变化,清廷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对河工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清政府逐渐通过管河分司的裁并归道改革,实现了管河体制的划一;通过将治河权责从工部转移到总河衙门,大大减少了河道衙门系统在治河中所受到的掣肘。此外,随着国家河工从黄、运两河扩展到直隶诸河,河工治理方式也由以河为纲转变为划区分治。这些变革,使得清代河工体制得到良性发展,这一体制在乾隆初期基本定型,并在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之前保持了大致的稳定。

——摘编自江晓成《前清河工体制变革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河工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河工体制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

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

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

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

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

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在l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在食品上依赖从海外进口。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是一个进口占优势的国家,也就是说,尽管棉制品和工业革命的其他产品扩大了出口,英国消耗掉的进口货还是要比它出口的多。19世纪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情况。

概括地讲,在1914年之前,欧洲经济的伟大成就,在于创建了一个体系,依靠它,工业化的欧洲能够取得数量庞大的进口物资供它本身消耗,并且支付自如。

怎样支付这些进口呢?既然欧洲有着“贸易入超”,它又是怎样享受“支付顺差”的呢?欧洲用工业品来支付大部分进口,但不是全部。这个差额由所谓的无形输出弥补了。这类输出包括外国人的货运与保险,借钱和投资所得的效益,这些都带来外汇。

——〔美〕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欧洲“贸易入超”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实现“支付顺差”的举措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