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即:
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时期。晚明商业化的浪潮,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弃农就贾”与“弃儒就贾”之风。在这种社会变动的背景下,关于致富的思考也出现了新的历史转向,传统的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对儒家传统“五常”,大体形成四种看法:一是全盘否定,甚至斥之为“五贼”;二是部分否定,剖析其中的“五贼”;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重新评价;四是逐条分析,否定其中的仁、义、礼,肯定其中的智与信。这说明,从勤俭致富转向智慧致富和诚信致富,从力农致富转向经商致富,这既是一种社会变动,更是一种观念变革。儒家传统在这一变革进程中也在悄悄发生一些蜕变。在此基础上,商人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的伦理。通过明代的例证,可以推测,儒家伦理只要得以创造性地转化,完全可以适应中国这样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近代化的需要,并由此走出一条独特的近代化之路。
——摘自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西方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道:中世纪的宗教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宗教和道德需要,因而出现了一个道德真空。而新教伦理正好适应了历史的要求,填补了这一真空,从而解除了人们适应市场以追求谋利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和发展。他提供的证据如下: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工作都是神圣的,都是在光耀上帝。该教派的牧师强调,财富的聚集只要来自勤奋劳动就是许可的,合法盈利的机会是上帝显示给其“选民”的应召机遇。加尔文教派主张“内在禁欲主义”生活观,反对听认本能的追求生活享受。他们还主张新教徒唯有在信仰领域不和异教徒相处,而在其他交往方面则持诚实公正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学《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韦伯命题的历史评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商人伦理与西方新教伦理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商人伦理与西方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然而在21世纪初,一股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示威斗争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全球扩展。反全球化从发达国家开始主要是于全球化时代
A. 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B.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台
C. 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D. 加剧了发达资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危机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B.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 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 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以下最符合其本意的是
A. 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B. 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
C. 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
D. 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