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的需要;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儒学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发展;中国古代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影响: 积极: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推动了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击了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完善的官吏选拔管理体系和政治管理体制。 消极:维护了封建专制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固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背景:政治: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维新变法,清未新政的推动。 经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西学)不断传播; 文化教育: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与发展;科举制日益僵化 影响: 积极: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政治的民主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促进经济的近代化(住意3点) 消极:导致中国军阀政治的产生,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可以从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中来归纳得出:旧的选官制度不利于维护封建专制;汉唐以来儒学思想主流地位得到巩固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使更多人可以脱离耕作;唐宋时期对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视;宽松的政治环境等。 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先从积极方面来看:科举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社会上重学风气的形成;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科举制打击了贵族,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官吏选拔管理体系和政治管理体制的完善等。消极方面:科举制度禁锢士人的思想,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形成中国社会重知识文化而轻视技术的局面等。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在政治方面: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维新变法,清未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从经济方面来看: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思想方面:西学不断传播,大量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与发展使青年人的思想逐渐开放;科举制日益僵化。第二小问影响:依然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分析。从积极方面来看废除科举有利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以及思想解放,逐步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一步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经济的近代化等。从消极的角度来看:使地方士绅力量壮大,导致中国军阀政治的产生,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点睛:唐宋时期是科举制度成熟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在隋唐时期日益显现,门阀士族掌握国家大权,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教材中就有详细论述,只要有条理的指出即可。清末废除科举是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的背景下,所以表述中一定不要漏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但五年计划也结束了布尔什维克与农民之间的联盟。农民们不再与政府合作,从而形成了他们在自己小块土地上的高生产率与在集体农庄土地上的低生产率的鲜明对照,农业上的低生产率反过来又损害了苏联工业的情况”。这反映了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B. 农民缺乏国家意识

C. 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D. 工业化不符合国情

 

查看答案

14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    B. 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

C. 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    D.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查看答案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

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

A.歌颂直接民主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赞扬社会道德          D.追求人的自由平等

 

查看答案

1964年底,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迅速展开。其根本目的在于

A. 奠定大西北对外开放基础    B. 赢得第三世界的支持

C. 平衡我国东西部工业布局    D. 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