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9年,日本丝价平均每...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9年,日本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跌至500日元。其它商品价格也纷纷下跌。1931年,失业人数达到413000人,1932年达到489000人。一战后,随着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新财阀。他们依靠国家政权、专业银行和军事部门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和殖民扩张有关的新兴工业。1931年12月,每100日元合约49美元,1933年5月,仅值约23美元。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随之下降。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从11.5亿日元增至至21.75亿日元。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外国人113万中,日本人占23万。进出口总值4.62亿海关两之中,日本占49%。外国投资20.63亿日元中,日本占73%,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1936年,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同年,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剑指苏联和各国民主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等国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的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为发动二战所作的准备。

 

(1)国内环境:出现经济危机,商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增多,同时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国外环境:各列强展开瓜分世界的斗争。(2)准备: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实施日元贬值,倾销商品;加大对中国的移民和经济侵略;制定作战方略,打击共产主义运动,争夺势力范围。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发动二战的背景和战前准备。 (1)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9年”,这一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都很大,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情况,想借此转嫁危机;国外方面,各列强进行了瓜分世界的斗争。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31年到1936年,日本大量发展军事等工业、倾销商品、进行移民、制定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等,联系所学,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篇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明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凌欺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内容,明清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治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 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 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查看答案

1958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石油出口总量的74%,1963年上升到89%;1958年,苏联宣布,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只降价6%;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出口价格,分别降价55.7%和8.3%。材料反映

A. 社会主义阵营已名存实亡    B. 经济政策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D.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