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 B. 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 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D. 罗马法蔑视人权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篼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9年,日本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跌至500日元。其它商品价格也纷纷下跌。1931年,失业人数达到413000人,1932年达到489000人。一战后,随着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新财阀。他们依靠国家政权、专业银行和军事部门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和殖民扩张有关的新兴工业。1931年12月,每100日元合约49美元,1933年5月,仅值约23美元。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随之下降。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从11.5亿日元增至至21.75亿日元。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外国人113万中,日本人占23万。进出口总值4.62亿海关两之中,日本占49%。外国投资20.63亿日元中,日本占73%,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1936年,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同年,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剑指苏联和各国民主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等国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的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为发动二战所作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篇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明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