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这种授田制
A. 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
C. 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 D. 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其本甚微,少俶傥有大志,及长,好读兵书。初仕乡为里司,后至建邺为油库吏,徙为新喻侯萧映传教,勤于其事,为映所赏。及映为广州,帝为中直兵参军。土人李贲连结数州豪杰同时反,……帝率精兵救之,贼众大溃。梁武帝深叹异焉,授直阁将军……除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二年冬,侯景寇逼。三年,帝帅师发自豫章。时僧辩已发盆城,会帝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景众大溃。帝镇京口,进位司空,四年讨王僧辩,僧辩就擒。十一月己卯,齐遭兵入石头……帝领铁骑自西明门袭之,奇人大溃。……三月戊戌,齐遣军十万出栅口,向梁山。帝命众军攻之,齐军大溃,虏得帅四十六人。九月,进位丞相、镇卫大将军。辛未,梁帝逊于别官。帝谦让再三,群臣固请,乃许之。
——摘编自《南史·陈本纪》
材料二卞孝萱评论说:“在南北朝北强南弱的形势下,誓不投降,智勇抗敌,保卫南方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和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功的陈霸先,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朱子彦《论陈霸先的功业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霸先建立陈朝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陈霸先的功业与历史地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前后,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友好条约,但在战争发生后却没有追随轴心国集团参战,而是奉行中立政策。佛朗哥说:“我不能为了报恩而把我的祖国拖进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中去,而且这场战争的结局还很渺茫。我永远感激他(指希特勒)给我的帮助,但是我没有必要用西班牙人民的鲜血作为报答,拿祖国的独立去冒险。”
后来丘吉尔指出:“我们从西班牙那里得到的简介版主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意义,贸易是宝贵的,利用阿尔黑西拉斯停泊地和利用直布罗陀周围的中立地区对我们既有价值,特别是在采取有名的“火炬”军事行动以前的危机中更是如此。德国人想占领直布罗陀,由此进入非洲,西班牙度这种均是行动拒绝给以方便,佛朗哥将军对待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方式是忘恩负义的不朽范例。”
——摘编自倪学德《近年来国内关于二战时期西班牙中立问题的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二战中西班牙中立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中立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清两代,州县按官缺制度授官。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千差万别洲县官缺自然存在着肥美苦瘠之分。从清道光朝始,一些省陆续将辖区内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并上报中央获得正式批准。从道光二十三年到同治八年,山西省分期分批逐步报批了21个州县苦缺及十五个佐杂苦缺。河南省在道光二十一年时已有淇县、考域、信阳等地列入苦缺。道光七年,包世臣探讨如何治理山东省时曾吉道:“……旧名七大苦缺,免派一切摊捐银两,仍每年每缺派邻县协济办公银二千两。”清政府从开始时的极力反对到后面的公开批准地方设立苦缺,试纸上是对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的一种迁就和默认,就全局看,设立苦缺仅是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非但无助于地方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引发了地方候补试用官员的奔竞之势和地方吏治的进一步腐败。
——摘编自王丽《清道光朝苦缺制度探微》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道光朝苦缺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道光朝实行苦缺制度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具有良好的教养和悠久的古典文化传统的拉丁文化圈里的一场阳春白雪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头到脚都流露出一股雍荣华贵的贵族气息。发生在日耳曼文化圈中的宗教改革则是一场下里巴人的群众运动。……宗教改革的主要成就并不表现在优美典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而是表现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领域中,表现在朴素的世俗社会和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只有宗教改革才是西欧社会转型的真正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北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它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洪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互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