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说明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封闭保守而不具有对外开拓的精神特点,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括(公元1031~1095年),杭州钱塘人,是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亲游历四方,大大开阔了眼界。在青年时期,他就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并且能够从实际出发,辫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在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后,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巨作《守令图》。沈括的研究成果、著述将近40种,《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书中的内容不单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所记载的知识,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很高的评价。他说:“像沈括这样的全才,日本没有,世界少有。”

——蔡彬彬《<梦溪笔谈>及其科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括科学研究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俄历1917年10月26日,列宁亲自起草并颁布了一项和平法令,即“布尔什维克政府呼吁所有交战国家和政府尽快开始公平、公正、民主的和平谈判,同时还号召各国人民不要完全遵从政府的意愿,要直接参与到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中。”1917年12月3日,苏俄单方面同德国开始了停战谈判。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谈判陷入僵局,德军趁此大举进攻苏俄。1918年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会上最终通过了列宁的主张,同意与德国签约。3月3日,《布列斯特和平条约》正式签订。和平协议的最终结果是俄罗斯退出战争。虽然这个和约给俄罗斯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然被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

——卢伟《1918年俄共(布)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平条约》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朝万历年间,土地兼并加剧,财政入不敷出。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借鉴了明中前期赋役制度的基础上,朝廷于万历九年(1581年)正式颁布了一条鞭法。内容如下:“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招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此后,“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一条鞭法”时于赋役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其带有浓厚的东南地域色彩,在北方推广时遭到地主们的强烈抵制。同时,不少地方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实行地丁双轨制。

——边俊杰《“一条鞭法”新解》

(l)根据材料,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条鞭法”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7年,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就材料中所提到的教材变革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清晰,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东、东亚、南亚、美洲、古希腊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一旦人类文明分散发展的局面被打破,那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就很难守着各自所熟悉的时间观念和规则长期维持交往。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时历法进行改革,创立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到19世纪末,格列高利历已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与历法和纪年方式的传播不同,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则是在19世纪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的时间标准,他们选择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全世界的本初子午线,从而为各国计算经度和时间确立了世界通用的标准。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方案,对象征皇权的年号纪年方式发起了挑战,并围绕着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论争。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主张与世界接轨,采用“孔子纪年”以“起人信仰之心”。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发表了《黄帝纪年说》一文,特别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知识分子提出了“耶稣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等纪年变革方案。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阳历,1912年元旦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这也为清末激烈的纪年论争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纪年”论争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全球时间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民初纪年论争的背景,并对这场论争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