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以邓子恢为部长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强调:“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这是衡量互助合作搞得好坏的主要指标。”这表明
A. 中央决定改变农业政策 B. 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已初见端倪 D. 农村工作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 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 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 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 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有学者描绘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传统与近代”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A.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C. 开始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D. 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B. 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 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