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8年掀起工业农业“大...

阅读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8年掀起工业农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创造奇迹——图片小字内容)

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中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1)一大二公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发秘密——政府肯定——全国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改革。 (3)集中利用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不是倒退。新型合作经济下农民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的自主权,并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 【解析】(1)分析图表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中没有遵守经济发展规律盲目夸大导致失败,故可得出主要启示为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从材料中“安徽省小岗村”,“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等词句可知“改革模式”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材料可知该模式首先由农民自发秘密的进行经政府肯定之后开始全国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田到户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考查的是对21世纪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直接概括出“特点”;第二小问首先亮明观点:不是倒退。因为这样做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看起来没有侵犯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的自主权,并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以美为代表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成天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三:丘吉尔说“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材料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列宁“退回”的原因

(3)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什么经济建设模式?举例说明这一体制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产生的积极影响

(4)材料四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国在一段时期内这种类似的“模式僵化了”产生怎样的危害?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发生变化了很大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服饰质地的不同

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查看答案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 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查看答案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