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这说明
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 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这表明
A. 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 “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 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 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 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 B. 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C. 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D. 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
范仲淹(989—1052)在《四民诗·商》中写道:“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周官(即周礼)有常籍,岂云逐末人。”该诗反映了
A.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 B. 宋朝工商业阶层兴起
C. 诗人重本抑末的主张 D. 诗人重视商业发展的思想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C. 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