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 追求气势,浪漫神秘
B. 注重铺陈,追求神韵
C. 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D. 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的需要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这说明
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 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这表明
A. 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 “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 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 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