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
陈独秀说:“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一认识的根源是
A. 民主与科学潮流的兴起 B. 出于反封建思想的意图
C. 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需要 D. 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 民主科学,自主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 “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B. 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
C. 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
D. 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