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A.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自由主义的盛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垄断资本的膨胀 D. 资本输出的带动
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由此可知罗马刑法
A. 重在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B. 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 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则 D.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在“一大片”方针指导下,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同时,也对美国、苏联的盟国和与其接近的国家,或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或视作“修正主义的伙伴”、:赫鲁晓夫的走狗”,推行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外交路线。有学者称之为“黑屋外交”。在当时,这种外交政策推行的一个结果
A. 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 B. 恶化了自身的处境和形象
C. 有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 D. 否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