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罗伯特·赫德(1835-1911),英国政治家。赫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罗伯特·赫德(1835-1911),英国政治家。赫德19岁来华,实际控制海关总税务司48年(1861—1908年)。在华期间,他大致向清政府提过不下十个改革方案。在1865年的《局外旁观论》中,赫德建议清政府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精练海陆军、派遣驻外使节、兴办工业等,客观上打破了清政府内部讳言洋务、万马齐喑的局面,影响和诱导了清政府在军事、外交领域的变革。赫德担任总税务司后,陆续制定了例如各关征免洋商船钞章程、管理华商轮船章程等管理章程,并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近代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关产登记制度等。这些做法带有便利西方侵略者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半殖民地色彩,但也规范了管理,使海关机器在进行相关运作时,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赫德还先后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事管理制度、办法和理念,建立起近代中国海关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如:强调考试任用、重视学历;专业分工、职业分类细密、各司其职;实行考绩报告制度;高薪养廉等

——摘编自《试论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的评价。

 

(1)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进行殖民扩张;清政府与西方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领海主权在内的各种国家主权逐渐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暂时形成了“中外和好”局面形成,清政府适应发展洋务的需要,设立总理衙门、海关总税务司等机构。 (2)评价:赫德是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其在华活动主要是维护并扩大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在华利益。赫德把持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海关主权。但赫德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和管理观念引入中国,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关于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19世纪中叶的国内外相关大事件即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史论正确即可。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对赫德的评价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赫德在中国的主要活动作出客观评价:一方面肯定赫德在中国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另一反面认识其局限,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代言人,侵犯中国的主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史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异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到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l)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7年是卢沟桥事变爆发80周年,80年前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付出惨痛代价而终获胜利.有学者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归的为这样一个公式:中国抗战胜利=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

请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文艺复兴晚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人权的思考和探讨的观点并不十分一致,但是相对于文艺复兴前期来说,还是前进了一大步。他们对于人性的解放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发现和存在而是发现了人的能力,智慧和聪明才智,相信人可以同命运抗争;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利;可以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甚至可以参与到政治领域中去。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由于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努力,人们把对产权也看成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摘编自何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思想探析》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人将人权标志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之上,将近代民主思潮引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的宣传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为蓝本的。同时,这种人权思想建立在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之上,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权状况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和揭示,对改善人权状况如妇女解放的途径也未作过多的探讨。随着时局的发展和“劳工神圣”这一新启蒙口号的日渐流行,人权思想有了新的内涵。有了向更广层次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张代春《试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权思想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权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对期中国人权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权思想对民主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查看答案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A.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