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表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对照表。利用该表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取的最重要历史信息是
A. 东北地区煤、铁等资源丰富 B.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 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东北工业生产 D.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东北资源
阅读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资料生产比例变化图,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消费资料工业稳步增长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C.近代中国工业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数(元) | 工人人数(人)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1920年 | 1759 | 500620000 | 527622 |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 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C. 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D.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