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20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材料二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摘编自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你认为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看法的原因有哪些?

 

(1)原因: 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②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③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2)认识: 材料二认为宪政失败的原因是国民的常识缺乏、旧风俗习惯未改革,民主共和意识淡薄,(或国民的常识、风俗习惯和心理均未达到宪政的要求);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缺乏实行宪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理由: ①政治一: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②政治二: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影响巨大; ③政治三: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 ④经济: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⑤思想一:封建思想浓厚; ⑥思想二:国民缺乏宪政意识。 【解析】(1)本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洋务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可知维新派的爱国意识与日本成功的经验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阶层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2)本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申报》主张宪政失败的原因不论常识、风俗,还是心理都未达到宪政的要求。根据材料三“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需要知识的教育”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法制、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不具备宪政的条件。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可知受到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以及小农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国民宪政意识淡漠有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查看答案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共七大召开    B. 重庆谈判结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 表明新中国政治的突出特点是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B. 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 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形成

D.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查看答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查看答案

1942 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