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子产的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样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会导致违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泛滥,郑国也会因此完蛋!

在潮流推动之下,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二十多年后,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在晋国公布了法律之后,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还怎么显出贵族的尊贵?

——摘编自《子产改革标志性事件: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刑鼎改革的实质及该改革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刑鼎改革的影响。

 

(1)实质: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原因:①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威胁了他们的统治; ②大臣担心公布法律会引起社会动荡(社会混乱或违法、腐败贿赂等现象严重);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律的公布与之矛盾。(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作用: ①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使民众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③使郑国逐渐强大起来; 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解析】(1)本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实质:根据“ ‘铸刑鼎’……遭到很多贵族反对”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否定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改革。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乱来。”“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样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会导致违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泛滥”“人民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还怎么显出贵族的尊贵”概括归纳原因即可。 (2)本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子产刑鼎改革的影响,联系第(1)小问和根据材料“在潮流推动之下,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二十多年后,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合所学知识可从增强郑国国力、推动社会转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其他诸侯改革等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实质”“原因”“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乱来。”“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样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会导致违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泛滥”“人民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还怎么显出贵族的尊贵”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本题引用子产改革的材料,设置三个问题,涉及改革“实质”“原因” “影响”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子产改革是春秋是重要改革,对推动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20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材料二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摘编自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你认为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看法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查看答案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共七大召开    B. 重庆谈判结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 表明新中国政治的突出特点是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B. 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 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形成

D.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查看答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