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874年至1945年的71年间,中日有过三次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874年至1945年的71年间,中日有过三次半战争:第一次是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借口是1871年一些琉球人在台湾遇害。那时台湾没设防,中国没有反抗,算是半次战争吧。第二次就是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是比较平等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摘编自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袁伟时关于甲午战争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示例一: 观点:袁伟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来说都输了,我认为该观点是合理的。 理由: (1)中国方面: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去中国的台湾,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日本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走上了对外疯狂扩张的道路;最终自食苦果,在二战中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等。 示例二: 观点:袁伟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来说都输了,我认为该观点片面。 理由: 中国方面:①甲午中日战争的确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它迫使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人开始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探索; 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促使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等。 日本方面:①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从中国获得两亿两白银赔款并占据了台湾,为日本近代化的完成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市场等; ②尽管后来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用中国的赔款培养人才、建立科技体制等为战后日本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作者观点表明态度,二.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如:第一.根据材料“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可知作者观点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来说都输了,接着表明态度(可以认为合理或者不合理)。第二.根据观点和态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果认为观点合理可从甲午战争对中日不利影响方面作答;如果认为观点不合理可更多从甲午战争对中日不有利影响方面作答,论证时史实正确,史论清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子产的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样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会导致违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泛滥,郑国也会因此完蛋!

在潮流推动之下,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二十多年后,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在晋国公布了法律之后,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还怎么显出贵族的尊贵?

——摘编自《子产改革标志性事件: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刑鼎改革的实质及该改革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刑鼎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20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材料二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摘编自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你认为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看法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查看答案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共七大召开    B. 重庆谈判结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 表明新中国政治的突出特点是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B. 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 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形成

D.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