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宣(化)府镇志》记载:“先年宣大市中,贾店鳞比,名有名称。如云:南京罗缎铺、苏杭罗缎铺、潞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里许,贾皆争居之。”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B.长途贩运业发达
C.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工商业已成主导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C.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
D.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874年至1945年的71年间,中日有过三次半战争:第一次是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借口是1871年一些琉球人在台湾遇害。那时台湾没设防,中国没有反抗,算是半次战争吧。第二次就是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是比较平等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摘编自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袁伟时关于甲午战争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子产的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样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会导致违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泛滥,郑国也会因此完蛋!
在潮流推动之下,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二十多年后,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在晋国公布了法律之后,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还怎么显出贵族的尊贵?
——摘编自《子产改革标志性事件: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刑鼎改革的实质及该改革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刑鼎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