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1)目的:巩固东南边防;防止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报郑氏杀父兄之仇。 (2)贡献:复台:积极争取康熙与大臣的支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郑氏投降后,区分公义私恩,稳定了台湾局势;推动康熙对台湾实行行政管辖。   保台: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巩固了祖国统一;推动了台湾地区开发;加强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能够得出报郑氏杀父兄之仇;根据材料“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能够得出防止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根据材料“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能够得出巩固东南边防。 (2)第一小问“复台”:根据材料“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恭陈台湾弃留疏》”等能够得出积极争取康熙与大臣的支持;根据材料“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能够得出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根据材料“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 等能够得出郑氏投降后,区分公义私恩,稳定了台湾局势;根据材料“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推动康熙对台湾实行行政管辖。 第二小问“保台”: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复台湾能够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巩固了祖国统一;设台湾府,能够加强中央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推动了台湾地区开发,加强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政府的上谕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一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邓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1901年l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的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的尽善,切实施行”。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推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查看答案

“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A. 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B. 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己经难以为继    D. 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查看答案

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不可能

A. 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绝对领导

B. 开创一种新的现代化建设模式

C. 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D. 确保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