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上层政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明)太祖谕户部臣曰:“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
材料二据《天工开物》载,明朝中叶“(棉花)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贵皆赖之”;纺织业中出现的“花楼机”能在绫绢上提织各种花纹;《元明事类钞》载:明中叶后“北土广树艺(种植农作物)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衿(衣料)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明朝中期)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佃乃虎距,故有久佃成业之谣”
——记载明朝中后期有关史实的资料
材料三“(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策?分析此政策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及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壮大的因素有哪些?
与戈尔巴乔夫比较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
C. 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D. 执政后期思想保守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重任而被“压垮”的。“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有可能是
A.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
C. 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 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外资企业出现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工人运动高涨 D. 实业救国热潮
《申报》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
①反映社会习俗
②传递商业信息
③宣传时事政治
④首倡文学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