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 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 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 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WTO成立,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说明了
A. 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不平等 B. 全球化扩大了经济运行的规模
C.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 D. 全球化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构想,借着永久性的安排(至少是长久性的),进而统一各个主权国家经济活动、法律系统(就某种程序而言)。”为此构想奠定基础的是
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不结盟运动
下图是美国“1992~1998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互关系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 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 D. 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B. 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扩生态平衡
C. 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 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