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因此①③正确,②④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因此选择C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立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A. 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查看答案

观察下列根据地示意图,回答问题:

从两幅图中至少提取两个有用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取得的种种发現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材料二在古代,希腊诸城邦在航海貿易中,了解学习到西亚、埃及的文化成就;丝綢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交流中传入异域的宗教和科技,促进了汉唐的繁荣;中日、中朝的经济交流中,对朝日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波斯对希腊的征服战争中将西亚文化传入欧洲;马其頓正历山大对亚非的征服中将希腊文化传入亚洲;此后的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战争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正常的官方和民间文化往来直接促进文化交流,如日本、阿拉伯的遣唐使、留学生、中、印、日佛教徒。近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将世外桃源的美洲纳入喧闹的世界之中,中断了其古老的文明,铎行注入欧洲文明,并使其欧化;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明汹汹东来,先是鄙夷,继而排拒,终則主动西学,主权沦丧的同时,社会进步步幅加快,仅用百余年时间,便走出数千年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候外庐主编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认为一个地区的社会进步或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文化交流的不同方式。

(3)近代西方先进的工商文明对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的征服,所以,从直接影响说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从征服的客观影响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探索史、中国逐步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社会以加速度方式前进。试以中国近代有关史从探索史或近代化史任一角度实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关于明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材料:

材料一当时全国产铁地区共有一百余处。丝织业中“花楼机”能在凌娟上提织各色花纹,万历时,嘉兴濮院镇机匠改土机为新式的“纱绸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明中叶时民窑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民间约二十余座青瓷窑,每窑烧制小器可达千余件。制瓷器工场中叶分有和土、印器造坯、圆器造坯、过利、纹水、打圈、过锈、入匣、满窑等不同工种,所谓“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温州地区,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肪织业,苏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

材料二粮食、生丝、蔗糖、烟草、绸缎、纸张、燃料、油料、木材、铜器、铁器、瓷器以及各种手工艺品,也都大量涌进市场。徽州许多人“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经商者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再次是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西北大贾购买江西贛州城南所产的蓝靛,山东东昌出产的棉花,“商人贸于四方”。南、北两京是全国最大的都市,“四方财貨駢集”苏州自“吴闾至枫桥,列市二十里。”杭州“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长江沿岸的武昌、汉阳、荆州和运河沿岸的天津、临清、淮安,既是交通要津,又是贸易中心;江南地区集市密集,通过水路交通和市镇相连,形成商业网络;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

材料三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有的小户被大户固定雇佣,有的則没有,每天早晨在玄妙观口聚集着没有固定雇主的小户上百人,“听大户呼织,曰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則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則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松江西郊的署袜店百余家,径售用洁白尤墩布缝制的尤墩暑祙,极其轻美,四方争购,“合郡男妇,皆以做祙为生,从店中计制取值。”这里,暑祙店商人已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买主。

——根据候外庐主编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和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中国古代经济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特点。(不能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特点。(不能摘抄原文)

(3)指出材料三中新型生产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如何评价材料二、三所述经济现象的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食货》的编辑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表明(  )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