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你认为史景迁的观点是否合理,并对此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的观点进行认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认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1: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 理由: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了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 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都源于鸦片战争,这是无法回避的史实。 示例2: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合理,十七八世纪的明朝,中国已经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变革。 理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政治腐败。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阻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对宋明理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综上所述,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首先对材料史景迁的观点作出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并对此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可知史景迁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开始于十七八世纪,而不是开始于列强的侵略。论述此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可知是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政治腐败;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阻碍;思想上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的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综上所述,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 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社会任务、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理由: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了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3)19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层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查看答案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查看答案

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现代化与生俱来,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实现。但回观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几乎都是在中央集权下完成现代化与政治改革的。这可以印证美国

A. 联邦体制的优势    B. 三权分立的作用

C. 邦联体制的弊端    D. 民主共和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