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16至18世纪,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东亚(主要是中国),而非西欧。 赞同:①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反对:①尽管中国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②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观点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中心是欧美地区。 赞同:①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殖民扩张及科技发展推动了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美先后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②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 观点三:二战后至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欧美转向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 赞同:①19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出现“滞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日益解体;②19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反对:①二战后欧美经济尽管出现曲折发展,但欧美尤其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未丧失。欧美国家仍然主导着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②由于经济基础等历史原因,中、日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彻底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经济的中心主要是在亚洲,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但中国是以农业为核心的农耕经济,虽然经济发展量上领先西方,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农耕经济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此为观点进行评析,突出东方经济的领先的地位和原因;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以欧美为核心的西方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则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这一段出现变化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机器生产超越了手工劳动,可以此为观点进行评析,论述西方经济成为中心的过程和原因;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重心重新开始了由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趋势。出现此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西方经济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在于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东方的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但世界经济的中心仍然还在西方,西方仍然在世界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以此为观点进行评析时要注意东西方之间的地位对比。本题要求学生观点提炼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为扩大对外贸易,可以与外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可以在现行关税上下50%的范围内调整关税。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该法

A. 是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产物

B. 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C. 是政治霸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D. 突破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份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

1929年

30.1

456

430

1932年

55.7

1919

590

 

 

A. 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 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 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查看答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B.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C. 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查看答案

“他们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的神学。他们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材料中“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A. 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B. 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 否定了宗教神学观念    D. 否定一切权威祟尚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