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沙龙从黩武主义者到务实主义者的转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沙龙从黩武主义者到务实主义者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东战争发生五次,流血冲突半个世纪,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的独特现象。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促使沙龙的思想发生变化,使他认识到巴勒斯坦人是打不服的,不让出侵占的土地,以色列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

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去世。下面为沙龙病逝后各方反应的汇总:英雄还是屠夫?

巴勒斯坦:极度高兴欢迎“残暴之人”死去

以色列:有争议的伟大斗士和领袖

媒体评述:

以色列国土报:矛盾沙龙——好的、坏的以及丑陋的

BBC中东编辑:地位重要却充满争议

卡塔尔半岛台:沙龙——和平的敌人

CNN:总是站在战争与政治前线的人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屠夫的故事结束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沙龙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各方对沙龙的评价。

 

(1)原因:现代世界格局总体趋向缓和;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渴望和平,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的孤立和敌视;巴勒斯坦内部“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所造成的恶性循环,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政治途径、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促使沙龙的态度发生转变。 (2)简析:中东地区存在看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资源等争端;中东和平道路自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各个国家、民族、集团和阶层所属利益不同;各自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存在差异;各自掌握的史料不同,看待人物的角度或者侧面也存在差异;国际力量和西方大国插手中东事务。 【解析】(1)转变的原因分析需要从内、外两个大角度。结合材料“……最根本的原因是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东战争发生五次,流血冲突半个世纪……”“……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战争的消极作用、人民的愿望、巴勒斯坦的顽强抵抗、西方力量的干涉以及自身军事镇压的弊端等角度进行作答。 (2)有材料中可以看出,巴方和以方存在不同的声音、以方内部不同的阶层也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大国对其评价也不同,因此评价可以从中东地区本身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中东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差异、民族意识和阶层利益、西方力量的干预、掌握史料和研究角度的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竞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籽、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光武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7—1775年英国在北关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87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设计出汽轮船“克莱蒙特”号。

1860年,工业产量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三。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894年,工业生产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

1898年,美国领土面积达933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欧洲。

1910年,殖民地面积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四。

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

1914年,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线生产方法。

1937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2.5%,美国占41.4%。

1944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45年,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总部设在华盛顿。

1948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7%,美国占56.4%。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据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等整理

历史解释就是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合理地说明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以此标准对上述材料进行历史解释。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查看答案

在历史上,英国曾是拥有最大的殖民地的国家,但在1852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却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这深刻反映了

A. 当时的英国已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

B. 不同时期的英国面临的发展需要不同

C. 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变殖民掠夺的方式

D. 北美独立导致英国殖民大国地位丧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