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俄罗斯(含苏俄、苏联)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

关于俄罗斯(含苏俄、苏联)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的重要手段。

请结合相关史实,从“国家和工业化”的角度,自拟题目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示例 观点:俄罗斯(含苏俄、苏联)的工业化,国家政策和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同时,又制约工业化的良性发展。 论证: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和国内市场;但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制约了工业化发展,使得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政治前提。 战时共产主义以激进的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为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它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利于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又制约工业化健康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规定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租给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斯大林时期,建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工业化;但也存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等问题,制约了工业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结论:关于俄罗斯(含苏俄、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明显不同,驱动力来自于国家,来自于政府。 升华:各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应当根据本国国情。或者,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道路选择上,应该坚持宏观调控,微观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之路。 其他观点:国家政策和改革推动工业化。or国家政策和改革制约工业化。 【解析】本题的论题是“国家和工业化”,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题目,我们在论述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进行论述,可以选择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脉络来谈,从最开始的资产阶级的兴起到后来斯大林模式的变化一路分析,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做到言之有物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

材料二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情况并简析其原因,指出欧洲殖民主义的不同“做法”并加以评价。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 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 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D. 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查看答案

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 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 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查看答案

“神学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威力,但是十七世纪的神学却有了‘双重性格’;除了继续充当上帝存在的卫护士之外,它还需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这说明

A. 科学思维推动社会进步    B. 封建神学受到严重冲击

C. 建立理性王国成为共识    D. 教会支持自然科学发展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公正至上    B. 充分保护平民的权益

C. 确保私产不受侵犯    D. 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