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 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 B. 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
C. 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 D. 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
1864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资本,浸至歇其旧业。”据此判断
A.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衰落 B. 中国航运业完全为洋商垄断
C. 洋务企业难以同外国企业竞争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某地汉代遗址中发现了铁器,说明当地汉代开始有了铁器
B. 1894-1913年我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说明此时中国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C.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说明此时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D.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说明苏联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解决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揖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A.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较紧密 B.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C. 舟揖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A. 保护佃农利益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维护地主特权
D. 规范租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