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A. 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 有利于外资企业扩大在华商品输出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欢迎。因此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说南洋公司影射昌牌,将与讼诉。南洋公司自知势力不敌,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并将其因由公诸于世,作为有力宣传,于是舆论大哗,咸报不平,结果“喜鹊”牌以及其他各牌香烟的推销,反而大大见好。从这段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 民族工业相对力量弱小
B. 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 人民的民族意识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 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 B. 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
C. 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 D. 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
1864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资本,浸至歇其旧业。”据此判断
A.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衰落 B. 中国航运业完全为洋商垄断
C. 洋务企业难以同外国企业竞争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某地汉代遗址中发现了铁器,说明当地汉代开始有了铁器
B. 1894-1913年我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说明此时中国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C.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说明此时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D.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说明苏联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