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资料直接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
|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类型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8倍 | 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96%,工业品占4% |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1904年天津商务总会成立时章程规定 “本会拟妥筹经费,设立商务学堂,造就人才,以维商务”,1906年商部对此批示:创设中等商业学堂,系属振兴商业要义,自应准予立案。这体现了
A. 新式学堂创办受到扶持 B. 实业救国思想成为潮流
C. 政府改变传统经济政策 D. 商会增强地方自治实力
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A. 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B. 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C. 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D. 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
A. 发展迅速 B. 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 内部管理不善 D.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A. 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B. 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C. 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D. 晋商文化影响有限